传真:+86-120-7715
手机:138 0007 715
邮箱:pg@sdqljg.cn
地址:广州市pg电子模拟器区15号
PG电子平台湘潭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成员、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建设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湘潭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5年至2020年。
现代农业属于多功能高效益、高度科技依存型、生态环境友好型、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商品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化等六个明显特征。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潮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农业功能定位从保障温饱转向追求效益、突出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科技与资本驱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提高价格和增加补贴两个“天花板”在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在身等三大约束,需要破解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等四大难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形成了黑龙江劳动节约型、浙江土地节约型、河南土地与劳动力节约并重型、四川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型、甘肃水资源节约型、天津全要素集约型等六种典型模式。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省委1号文件明确要求:走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安全高效、低碳环保、竞争有力、发展可持续的“两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湘潭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农村是基础和支撑。近年湘潭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是现代化中的“短板”和“慢变量”,更是“基础变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离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湘潭农业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湘潭要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中的“短板”,打造湖南现代农业的“提升板”,必须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两型”现代农业。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全国第3个、全省第2个吨粮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全省第1个农村达小康市。2014年,全市耕地总面积177.39万亩,农作物总产量达到338.91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43.6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217.6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3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92元。2014年与2005年相比较,湘潭农业发生明显改观。
有效灌溉面积由145.44万亩增加到168.6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率由81.99%提高到95.09%,提高13.1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由161.28万千瓦增加到276.84万千瓦,增长71.65%,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由0.76千瓦/亩增加到1.56千瓦/亩,提高104.63%;农村人均用电量由151.25千瓦时增加到306.15千瓦时,翻了一番。
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由1.31吨/亩增加到1.91吨/亩,提高45.8%;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由94.93亿元和56.61亿元增加到217.65亿和132亿元,均增长2倍多;劳均农业增加值由7143元增加到17929元,增长率达151%。
农作物总产量由276.79万吨增加到338.91万吨,提高2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由38.23万吨增加到43.62万吨,增长14.1%;水产品总产量由6.89万吨增加到8.5万吨,增长23.37%。
从与省内国内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比较来看,湘潭现代农业建设表现出5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挥。
1996年湘潭市率先成为吨粮先进市,2014年全市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分别为190.8%和471公斤/亩,均居全省第一,优质稻占水稻生产面积的63%。湘潭县是全国100强产粮大县、连续11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湘乡市连续5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生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是全省最大的商品猪调出基地、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种猪基地、皮革加工出口基地和兽药生产基地,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572.8万头,人均出栏数位居全省第1,湘潭县和湘乡市生猪外调分别位居全国第1和第6,生猪出口2.8亿美元,冰鲜肉出口创汇占全省80%以上,生猪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湘莲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年商品莲流通量达6万吨,占全国莲市份额的80%以上,2014年全市湘莲产业销售收入逾47亿元。“菜篮子”工程建设居全省前列,设施化比例、质量安全等7项指标均在全省领先。
201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二位,仅次于娄底市;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排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7:1,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第三位。
为湖南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重镇,京珠、上瑞等高速公路以及京广、沪昆高速铁路交汇于此,实现公路“村村通”,90%的地区达到“户户通”,所有县城10分钟、所有乡镇半小时可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韶山灌区灌溉面积达100万亩,全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157万亩,旱涝保收率88.62%,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位于全省前列。湘潭是湖南省唯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建有九华农机产业园,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二位,仅次于长沙。
市内有12所高等院校、2家农业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机构,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湘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与中科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科院、华中农大等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院市共建”产学研合作关系,综合科教实力排名湖南第二。全市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73个,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其中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技站”,在国内和国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率先在全国进行双季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大面积推广,双季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以上,为南方稻区发展双季超级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近5年来,全市农业领域共制订种养技术规程60个,获批专利成果676个,成果转化应用率为75%。
保护和开发了一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产品。湘莲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建成海内外闻名的湘莲之乡,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沙子岭猪有4000多年的养殖历史,品质优异,产业开发潜力大,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标准来看,湘潭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
近年,湘潭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传统温饱型的农业结构仍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水稻、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比重大,沙子岭猪、湘莲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比重小,实现附加增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欠发达。2014年,湘潭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35%、4.94%、43.23%、4.58%和3.90%;在种植业内部,水稻生产、蔬菜生产所占比重分别为42.69%和44.77%;在畜牧业内部,养猪业占89.57%。
目前,全市小规模农户兼业分散经营比重仍然较大,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机械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信息化支撑水平等方面需要提升的空间还较大。2014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59.98%、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为44.07%、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为42.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6%、“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仅3.5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农户计算机拥有率为42台/百户。
当前,湘潭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要素成本刚性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的贡献率不高。2014年,湘潭财政支农总投资为20.04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远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30%-50%);农业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43万元,仅达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6万元的4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92元,虽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4万元还存在较大差距。
现阶段,湘潭农业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呈现出5大趋势特征,必须乘势而上,加快推进。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通过农业生产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民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以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农业附加增值和农民增收,已为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和实践。湘潭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2014年,全市共有休闲农庄4000多家,其中国家5星级4家、省5星级8家、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的400多家。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需关系出现由“买难”到“卖难”的逆转,农业发展目标已经由如何实现农业增产转向如何实现农业增收上来。当前,许多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高产上,考虑更多的是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还有特色、成本合算,以便产品在市场上能够卖上好价钱。
近年,湘潭农村劳动力用工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力投入在农业生产中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科技和资本要素投入逐步加速,效果显现。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耕和机收全覆盖;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示范,在整个油菜生产过程中,耕种、施肥、收割等农作全部由机械分2次完成,人工仅需除草1次,农户每亩可轻轻松松获得近千元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农业发展目标功能呈现多元化。近年,湘潭一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大户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涌现出一批农业产出效益高于传统农业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典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湘潭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和时机逐步成熟,一些主要劳动力已经转移的“兼业化”小农户逐步流转土地退出农业经营,一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2014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1120家,家庭农场210家,农村耕地累计流转70.13万亩,占耕地总量的40.3%。
湘潭作为毛主席的故乡,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向往的地方。政策和众多项目、资金向主席故乡倾斜支持,可以助推湘潭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韶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年接待游客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巨大的游客人群,可以为湘潭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空间。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空间,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就业机会,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支持力度。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可以获得较多的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
湖南“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湘潭成为沿海开放与沿边开放的重要对接点和交通枢纽,2013年9月湘潭综合保税区获批,具有保税、仓储、海关、商检、检疫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2014年10月湖南开通首条直达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专列“湘欧快线”,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有助于湘潭农业开展对外合作,融入国内外大市场。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将加快发展,湘潭市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加,可以为湘潭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可以为湘潭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获批后,国家将支持长株潭在产业发展、土地规划与用地指标、重大项目建设、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股权激励试点、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相关优惠政策,可为湘潭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湘潭市在加快推进农村和农业改革中可以主动作为,率先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实现“两型”的体制机制,以利于激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活力。
当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规模由3亿元增加到4亿元,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每年对示范区建设的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求粮食总产量必须保持有一定幅度的持续增长。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单产,是增加粮食总产的两条主要途径。目前,湘潭水稻单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继续提高单产难度较大。与此同时,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内一些耕地势必被建设占用,此外还有部分污染严重的耕地不能继续种植水稻,耕地水稻复种指数目前已高达190%,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任务也相当艰巨。再者,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水稻生产社会贡献大、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
发展现代农业,既要有一支数量足够的劳动力队伍,同时更要有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目前,湘潭农村青壮年农民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越来越不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现有农业劳动力多为60岁以上老人和50多岁的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同时,城市化加快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还将继续向城市转移,预计到2020年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将有 2/3的农村劳动力转出农村,谁来种地?必须积极面对,并且需要尽快谋划加以解决,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农民的任务艰巨。
目前,湘潭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1亩,远低于全国和湖南省的平均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湘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区耕地治理、“绿心”区生态保护、生猪养殖退出城郊,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的刚性约束越发凸显,统筹安排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但目前湘潭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和2.5倍,已经超出合理使用量,边际增产效果明显下降,今后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食品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而动植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的防控难度较高,压力较大。2014年湘潭“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仅为3.55%。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还存在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村道路通达不通畅、农业信息化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尚有1/3的农田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6。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投入。但由于农业投入回报率低、风险大,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需要公共财政撬动和政府给力。
农业生产中,洪涝、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时有发生,现有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还不能有效防控各类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农产品市场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给农民特别是从事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造成严重损失。如何有效规避两大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2014年,湘潭农业受灾面积40.34万亩,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的产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系列改革,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有农村农业体制机制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重。
遵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要求,以发展“两型”农业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收”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着力点,以破解农业“规模小、投入散、融资难、风险大”为重点,以建设“一区多园、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构建“一区三圈十园十片”的农业空间格局,发展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二大地方特色产业、三大外延增效产业相互融合的“323”产业体系,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标准化、生态化、一体化“六化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形成部门联动、政策扶持、要素支撑、示范引领、法制保障“五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努力把湘潭农业发展成为以资源节约、生产绿色、产品高值、产业高效、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两型”农业示范区。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和污染耕地修复,大力发展“两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促进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强化农业生产要素保障,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实现城乡共赢发展。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走农业前伸后延发展之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将农业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发新业态,大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六次产业”,实现农工服三业融合协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适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创新土地流转集约高效利用机制,加快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高效机制,加快创新金融有效支持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创新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精准补贴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营造驱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突破节点,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集中力量,率先支持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示范、引领和带动湘潭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按照一年打基础(2015年)、两年见成效(2016年)、三年有突破(2017年)、六年新跨越(2020年)的步骤,通过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活力,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两型”现代农业先行区、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都市高效农业聚集区,初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农业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粮油、畜禽2个300亿产业集群”、“蔬菜园艺100亿产业集群”、“湘莲100亿产业集群”、 “旅游休闲50亿产业集群”,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将湘潭农业建成素质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产业。
农民富:涌现出一批“富裕农场主”、“职业农民”,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将湘潭农民变成有奔头、有体面的职业。
农村美:建成“三清、水秀、田美、人和”的现代化新农村,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将湘潭农村建成宜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7年,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占比达到87%,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达58%,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47台/百户,具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乡镇比重达到100%,“12316”等农业信息服务热线年,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占比达到95%,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达60%,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52台/百户,具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乡镇比重达到100%,“12316”等农业信息服务热线%。
2017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7%,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1%,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达到49%,“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1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3.1,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7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
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2%,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达到60%,“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3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3.50,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7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2017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5%,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15%,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到0.9元。
2020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3%,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到1.0元。
2017年,粮食总产年均增幅达到0.62%,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00元。
2020年,粮食总产年均增幅达到0.6%,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
2017年,耕地保有率达到1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35万元/吨标准煤,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7000元。
2020年,耕地保有率达到1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0,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00万元/吨标准煤,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0000元。
创新建设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主体功能,规范建设秩序,提高建设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农业空间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
该经济圈位于2区2市1县的城区近郊地区,包括九华农机产业园、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韶山农产品加工园区、湘乡市皮革工业园、湘潭市农产品(蔬菜)物流配送中心、雨湖花园林产品交易中心、荷塘农产品物流园、金阳农产品市场等,主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实现农产品附加增值。
该经济圈位于市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中郊,包括岳塘区的双马、板塘、易家湾、昭山,雨湖区的姜畲、鹤岭、响水、长城,湘潭县的易俗河、河口,湘乡市的东郊、泉塘,韶山市的清溪等乡镇。主要依托名、特、优、新、奇多种农产品种养,面向城乡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生产高端高价值农产品,开发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农业高投入和高产出。
该经济圈为湘潭市境内上述2个圈层以外的区域,重点发展主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生态高产优质安全种养业,面向城乡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生产大众农产品,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实现农业综合高效。
园区建设,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题,以加强新农村建设为主线,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成辐射能力强劲的城乡统筹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紧紧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科技型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引领全市农业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为标准,以发展“两型”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推动区域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努力建成中国驰名的“两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级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区。
园区建设,坚持保护和美化景区优先,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为主题,通过建设旅游休闲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开发农业多功能,努力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农业景区。
园区建设,紧紧围绕粮食、生猪、油茶、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以发展综合一体、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将园区建成具有南方丘岗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园。
园区建设,依托湘潭县丰富的生猪、湘莲、油茶、大米等农产品资源,以发展农产品专、新、特、精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为主题,以集聚湘莲、大米、饲料、油茶、畜禽、竹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配套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同步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农产品物流仓储设施为主线,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基地。
园区建设,以发展精深农产品加工型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主线,通过引进、扶植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产品开发,向上、向下双向延伸产业链条,引领全市农业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精深农产品加工园。
园区建设,以生鲜冷链、农产品物流为主导产业,以大型交易中心、展贸中心、高端市场为主要业态,以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现代仓储运输为配套,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努力建成长株潭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中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心,争创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农产品物流园区。
园区建设,紧紧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湘莲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寸三莲”的产品标准,打造花石湘莲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加大对湘莲的科研投入和文化研究,夯实湘莲产业基础,从而掌握行业标准、交易价格话语权,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集原种保护、莲源供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湘莲加工物流园。
园区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需求,以发展机械化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推进农机产业集群为主线,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新的操作技术,引领全市农业步入全程机械化的轨道,努力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农机产业园。
示范片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速生菜生产基地;专业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10000亩以上;反季节蔬菜栽培试点;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示范点;订单蔬菜产业建设示范基地。
示范片内有5万头泰国正大独资建设的国际一流设施的良种猪扩繁基地;有3万头科星“猪-沼-林”循环型养猪场;有2万头新农泰高标准规模化猪场;有万头规模的伟鸿烟山发酵床养殖基地;有龙湖清“食用菌生产+菌糠养猪+有机种植”的两型现代农业种养循环基地;还有广东海大集团拟投资兴建的2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已成为全市先进养猪科技的聚集地、生态养殖引领区和种仔猪繁育基地。示范片建成后,规模化养猪将达90%以上,领先全市15个百分点。
示范片以花石镇(韶茶干线花石段两厢及花石湘莲市场-罗汉山-花石水库周边)为中心,建设万亩湘莲观光产业示范片,重点推广种植地标产品“寸三莲”,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举办系列赏荷花节观光休闲活动、促进湘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打造花石特色产业镇。
示范片以韶山市核心景区为中心,以“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将发展油菜、花卉、苗木生产和生态观光休闲结合,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建设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
示范片引进筛选适合本地栽种的超级稻品种,将集中育秧、合理密致、安全齐穗、机械化耕种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相关关键增产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形成新品种和新技术相结合的高产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示范片以碧泉潭为核心,以湘晚籼13号、玉针香等为主导品种,建设连片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化示范片,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订单收购,延长稻米产业链,提高优质稻米生产和加工科技含量,提升效益,打响品牌。
示范片位于湘乡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东郊乡,种植高档优质水稻以及粳稻。湘乡市农业局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湘乡市宏伟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具体负责生产,湘乡市凯歌米业有限公司负责加工、销售。
示范片重点推进优质名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核心片面积1000亩,年产名优绿茶120吨,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茶叶基地2万亩。该示范片2015年已被评为“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
示范片内开展水稻新品种示范;市蔬菜种苗中心年培养蔬菜优质种苗1500万株以上;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示范;本地传统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优质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核心示范片面积500亩, 亩产优质葡萄1500公斤,年繁育葡萄、柑橘等水果苗木50万株,年总产值1000万元以上。
示范片涵盖湘乡市金薮乡、月山镇全境,共完成优质油茶新造2500亩,低改7500亩,建设10000亩油茶丰产林基地。
水稻科技试验示范与良种繁育区。布局在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开展水稻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中试和示范推广以及良种繁育,引领全市水稻产业发展。
双季超高产水稻种植区。布局在320国道和涟水河沿线岗平地区,重点发展双季超级稻配套种植,实现水稻超高产,确保全市水稻总产持续增长。
双季优质高产水稻种植区。布局在S61高速和涓水河沿线丘岗地区,重点发展双季优质高产水稻(三等优质米以上高产水稻品种)配套种植,整体提升全市稻米质量。
单季高档优质水稻种植区。布局在市域周边丘陵山区,重点发展一季高档优质高产中稻(二等优质米以上高产水稻品种),实行“水稻-油菜(蔬菜)”配套种植,塑造湘潭高档优质稻米形象。
特色高效水稻种植区。布局在涓水河沿线的射埠等乡镇和韶山乡,重点发展射埠彩米和糯稻等特色功能稻米,开发水稻保健、观光休闲功能,满足市内糯糕粉生产企业原料的需要,丰富湘潭高端稻米内涵。
瘦肉型猪规模生态养殖区。重点布局在石潭、花石、中路铺、云湖桥、排头、谭家山、白石、茶恩寺、乌石、锦石、石鼓、射埠、青山桥、分水、杨嘉桥、东郊、龙洞、泉塘、棋梓、金石、金薮、白田、毛田、山枣、韶山、银田、鹤岭、姜畲等乡镇。
沙子岭猪规模生态养殖区。重点布局花石、云湖桥、排头、石鼓、射埠、青山桥、杨嘉桥、分水、龙洞、石潭、毛田、泉塘、中沙、韶山、山枣、壶天、潭市、银田、清溪、姜畲等乡镇。
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基地总面积10万亩,年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主要布局在长城、荷塘、姜畲、鹤岭、双马、响水、昭山、河口、易俗河、杨嘉桥、东郊、东山、韶山等13个乡镇,重点发展多品种时鲜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以满足湘潭及长沙市城镇居民对精细菜和时鲜蔬菜的需求。
特色专业蔬菜基地。总面积20万亩,年蔬菜播种面积56万亩,主要布局在泉塘、栗山、中沙、虞塘、、清溪、中路铺、谭家山、射埠、白石、茶恩寺、石潭、潭市、乌石等14个乡镇,重点发展特色蔬菜规模化生产。
季节性蔬菜基地。年蔬菜播种面积14万亩,主要布局在市域周边丘陵山区,与单季高档优质水稻种植区相配套,重点发展生态高效蔬菜生产。
油茶。重点布局在射埠、中路铺、谭家山、云湖桥、易俗河、金薮、潭市、花石、翻江、月山、东郊、龙洞、毛田、棋梓、山枣、栗山、泉塘、壶天和韶山等乡镇。
水果。主要布局在近郊都市高效农业经济圈和云湖桥、谭家山、中路铺、毛田、棋梓、翻江、泉塘、龙洞、金薮、壶天、潭市、山枣、东郊、育塅和虞塘等乡镇。
茶叶。主要布局在青山-船形-羊鹿-湘乡茶场-韶山一带的姜畲、射埠、石潭、杨嘉桥、乌石、云湖桥、棋梓、毛田、白田、韶山、清溪、银田等乡镇。
蚕桑。主要布局在山枣、东郊、泉塘、金石、育塅、东山、虞塘、潭市、龙洞、梅桥、中沙、谭家山、花石、鹤岭等乡镇。
草食畜禽。草食动物养殖主要布局在壶天、翻江、金石、栗山、毛田、月山、白田、金薮、龙洞、中路铺、茶恩寺、青山桥、分水、石鼓、乌石、白石、排头等乡镇。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山枣、栗山、潭市、月山、泉塘、梅桥、东郊、育塅、云湖桥、石潭、杨嘉桥、金石、排头、银田、清溪、、姜畲、鹤岭等乡镇。
水产。主要布局在棋梓、泉塘、育塅、月山、虞唐、山枣、东郊、毛田、翻江、分水、排头、锦石、花石、、银田、姜畲、鹤岭等乡镇。
一圈。即环湘潭市城区休闲体验农业圈。该圈由以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龙头的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庄、家庭农场构成,主要生产品种丰富、能周年供应的高端农产品,开发农业多功能,满足以长株潭城市居民为主体的休闲、体验、优质农产品等消费需求。
三板块。即韶山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板块、水府庙韶山银河蓝色旅游休闲农业板块、花石白石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板块。韶山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板块。以韶山景区为核心,配合韶山红色旅游,打造一批具有韶山特色的现代农业景观,建设一批具有韶山特色的现代农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绿色餐饮、优质农产品等消费服务。水府庙韶山银河蓝色旅游休闲农业板块。以水府庙库区为核心,突出水资源特色,开发湿地旅游休闲农业景观,打造渔业休闲品牌,努力建成周边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以韶山银河旅游区为核心,结合韶山灌区的水利工程、农业灌溉、水资源和生态特色,紧扣水利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生态休闲度假的主题,把韶山银河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文明、内涵丰富、服务一流的水利风景旅游区。花石白石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板块。以花石白石为核心,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展湘莲连片规模种植、特色水稻连片规模种植、万顷油菜连片规模种植,打造田园看稻享花壮丽景观,努力建成周边城市居民季节性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农业,用循环经济原理推进农业,深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拓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外延增效产业,着力提高中高端农产品比重,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323”“两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稳面(播种面积)、增产(单产)、增量(总产量)、提效(效益)”,继续发挥水稻高产稳产优势和产粮大市地位作用,以提高农民水稻种植收入为核心,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途径,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劳”技术,着力提升水稻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1、优化调整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水稻品种结构,构建超级稻、优质稻、糯稻、高档优质稻和特色稻各占适当比例的水稻生产格局;调整稻田种植制度,稳定岗平区双季稻面积,适当扩大丘陵山区“水稻-油菜(蔬菜)”配套种植面积。
2、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好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1万亩水稻科技试验示范与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双季超级稻超高产生产基地、90万亩双季稻优质高产生产基地、50万亩单季高档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万亩杂交糯稻生产基地、射埠5000亩特色稻(红米为主,黑米、紫米等配套)生产基地、韶山2000亩彩色水稻生产观光基地。
3、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水稻生产规模在50-100亩的种粮大户,积极发展水稻生产规模在500-1000亩的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适量发展水稻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
4、大力推广“两型”水稻栽培技术。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机插和秸秆综合利用环节瓶颈,推进工厂机械化育秧,引进推广高速插秧施肥一体机,实现机械一体化“秧肥同播”,引进推广飞行器大面积植保作业;大力推进水稻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双季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
到2020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其中超级稻、优质稻、高档优质稻和特色稻(含制种)播种面积分别为125、125、50、10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165万吨,其中超级稻、优质稻、高档优质稻和特色稻(含制种)产量分别达到70、66、25、4万吨,水稻总产值达到66亿元,增加值达到46亿元。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无公害生产水平达到95%以上。
1、加快调整生猪养殖布局。全市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划进行布局调整,尽快完成“退户入场、退村入园”。到2018年,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全部退出;限养区内现有养殖场完成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治理不达标的、无条件治理达标的完成搬迁或关闭。适养区内按规划要求进行新、扩、改生猪养殖场,必须实施环保“三同时”,做到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排放。
2、大力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重点建设一批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000-2000头的养殖小区、300-1000头的规模养殖大户。
3、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母猪、保育猪、育肥猪“三点式”分离饲养模式,完善养殖户(场)沼气配套设施,重点推广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处理模式、“养猪-猪粪-水蚯蚓-黄鳝-浮游生物-鲢鳊养殖”模式、沼气池处理+农牧循环处理模式、沉淀池+林业循环处理模式、工业治污处理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养殖场、生态养殖示范小区。
4、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免疫、监测、报告、应急处置、检疫监督等工作责任体系,落实好生猪防疫经费财政保障,抓好强制免疫,外来疫源封堵和生猪疫病监测工作,抓好病死生猪的无害化处理,加大对饲料、兽药的监督检验力度,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蔬菜商品生产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高要求,采用引进来和本地扶持相结合,建立以专业大户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农业企业为保障的新型蔬菜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规模在10-15亩的专业大户、100-150亩的家庭农场和1000-1500亩的农民合作社。
2、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利用设施大棚,打破蔬菜生产的传统季节性,通过高投入、高科技、工厂化无季节性生产,大力推广蔬菜“两提早、一延后”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蔬菜四季均衡上市,实现蔬菜生产的高产出和高效益。
3、大力发展蔬菜订单生产。积极引导蔬菜生产经营者先找市场后生产,通过产批(批发市场)对接、产超(超市)对接、产社(社区)对接、产校(学校)对接和产厂(加工厂)对接等方式,实行订单生产,既保证产品顺利销售,又能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增加收入。
充分利用湘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特色优势,巩固现有湘莲生产基地,稳定和适当扩大市内湘莲种植面积,支持鼓励湘莲种植大户,到市外承包土地从事湘莲种植,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湘莲标准化生产,开发湘莲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提高湘莲种植综合效益。
2、加强湘莲基地建设。建设规模1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实现湘莲标准化生产,提高湘莲种植综合效益。
3、大力推广湘莲“两型”种植技术。加大“寸三莲1号”、“湘潭芙蓉莲”等新品种选育推广,规范湘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创新解决病等湘莲生产和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推广莲-稻、莲-鱼、莲-菜等高效配套生产模式,推广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绿色环保技术,实现湘莲标准化生产。
4、做大做强湘莲品牌。加强对湘莲文物、史料、方志的整理挖掘,建设湘莲文化馆;建设以花石、河口为中心的莲园大世界,集中展示湘莲生产、加工以及湘莲文化,辅之以荷花观赏、休闲度假;兴办莲文化节,搭建莲文化论坛和“君子莲”文化艺术展,组织赏莲休闲旅游,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提升湘莲知名度。
2、大力发展沙子岭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制定沙子岭猪饲养技术规程,建立沙子岭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和示范小区,严格实行沙子岭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重点扶植发展一批5000头以上的沙子岭猪养殖场、300-1000头(其中以300头、500头、800头、1000头规模为主)的沙子岭猪养殖大户,建设好20个沙子岭猪养殖基地。
3、加快发展沙子岭猪专用生态饲料加工。加快研制沙子岭猪生态高效养殖专用饲料,建立沙子岭猪专用生态饲料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好沙子岭猪专用生态饲料加工供应体系,提高沙子岭猪养殖水平,保持沙子岭猪养殖特色。
4、大力推进沙子岭猪品牌打造。大力扶植本土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沙子岭猪全产业链开发领域,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和品牌宣传,形成沙子岭猪保种、繁育、养殖、加工、市场、流通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好沙子岭猪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品牌形象和认知度,将沙子岭猪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和全国著名品牌。
2、精心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围绕韶山游客需求,开发一批供游客观看的现代农业建设基地,生产一批供游客餐饮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一批供游客带走的具有韶山特色的农产品礼品。围绕城镇居民需求,营造一种放松自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乐在其中的环境氛围,建设一批供居民差异化休闲需求的多类型特色农庄,生产一批供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安全优质高端农产品。
3、突出建设旅游休闲精品。大力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十二大旅游精品。尽快将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昭山示范区绿心休闲观光产业集群、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羊牯塘世纪田园山庄、茅浒水乡、花石湘莲景区、射埠特色水稻景区、韶山景区现代休闲农业集群、晓霞山和仙女山森林休闲观光景区,建设成为长株潭及其周边城市居民开展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4、大力提升旅游休闲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道路通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旅游休闲景区与外围连接公路路网等级。完善住宿餐饮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信息网站、BBS论坛、解说系统,出版旅游休闲农业杂志、宣传画册、光碟,设立全景牌示、指路牌示、休闲点牌示、忠告牌示、服务牌示、导游图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到2020年,建成4-6个旅游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休闲农业企业(农庄)500家,其中国家级旅游休闲农业企业(园区)10-15个、省级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农庄)15-2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农庄)200家(个),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旅游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1200万人次以上,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达到36亿元,增加值21亿元。
重点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油料、湘莲、楠竹、果蔬、茶叶、蚕丝加工业,继续做优做强槟榔加工产业。鼓励和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产品加工链环,大力开发农产品的营养、保健、药用和休闲等多功能,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挖掘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
1、粮食加工。⑴狠抓优质稻谷精深加工,大力开发食品加工专用米、地方风味米、营养米、大米淀粉、特色米粉、糯米糕粉、大米蛋白、营养糙米、发芽糙米制品,深度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米糠油,提高稻谷附加值。⑵积极开发保健营养型旱杂粮食品,满足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⑶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一方面要大力扩大畜禽鱼饲料生产规模,保障养殖业安全可持续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沙子岭猪专用生态饲料,提高沙子岭猪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2、畜禽加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分割肉、冷鲜肉、低温肉制品、小包装肉及熟食加工比重,大力开发休闲产品和餐桌产品,提高畜禽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沙子岭猪加工,前期以开发中档产品为主,后期逐步加大高价位的高档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展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制品生产。
3、皮革加工。大力发展皮革加工,加强皮革加工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引进皮革精深加工技术,提高皮革加工产品质量,强调名优产品开发。
4、油料加工。以油茶、油菜加工为重点,开发提升脱皮分离、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油脂精炼等技术,深度开发精制茶油、菜籽油和食品加工专业用植物油等产品,提高高端食用油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植物蛋白、皂素、复合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
5、湘莲加工。充分利用湘莲营养丰富,药食同源特性,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湘莲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保鲜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湘莲产品的附加值。
6、楠竹加工。大力开发楠竹加工多用途,提高楠竹附加值。重点发展竹集成材家具、竹集成材、竹地板、竹胶合板、竹刨花板,大力开发竹纤维布料、竹纤维服饰、竹炭、竹醋液、竹饮料和竹叶黄酮。
7、果蔬加工。鼓励果蔬生产经营主体就地就近加工,提高清洗、分级、保鲜、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大力发展速冻、鲜切、脱水蔬菜配送等净菜产业。
8、茶叶加工。以绿茶、红茶加工为重点,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有机茶产量,开发茶产业多功能,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益。
9、桑蚕加工。大力完善蚕茧制绵、缫丝工艺,全面提升桑蚕茧产品及副产品综合加工水平,加强新产品开发,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2-3个,提高市场占有率。
10、槟榔加工。大力扶持槟榔加工企业,引导企业“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打造品质”,加强企业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升级换代改造,促进槟榔加工产业集群形成。
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粮食、畜禽、油料、湘莲、楠竹、果蔬、茶叶、蚕丝加工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350亿元、4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6亿元、4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88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
1、种子种苗业。种植业重点实施优良品种选育与展示、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机械化规模制种与农作物种子精深加工、良种繁育基地、种子产业安全、种业现代化信息等六项工程建设。养殖业重点推进生猪遗传改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畜禽品改、水产苗种等五大工程建设。大力提高种子种苗繁育水平,保障全市种养业发展的高效供应,实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农机社会化服务业。大力加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大农机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增添新型高效农机具,改善农机作业环境条件,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和效率。
3、电商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充分利用百度、谷歌、360搜索、搜狗、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资源,引进阿里、淘宝、慧聪、京东等大型电商和大型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推动供销、邮政等实体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农业,实现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互联互通,建设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一批农产品电子交易网店,促进农产品大流通、大交换。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农改超”,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实施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鼓励农民合作社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提高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和冷藏运输率,降低流通环节农产品腐损率。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打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1公里,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能力、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统筹实施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国土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按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配套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机耕道、农田生态、土壤改良培肥等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80%。
规划期内,应加强组织发动、明确责任分工、加大资金投入、突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监管,重点抓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四水治理”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韶山灌区及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项目、大型泵站和水闸更新改造项目、新扩改建水源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山洪灾害防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低产田改造涉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7%,旱涝保收率达90%。
大力发展园艺设施,重点支持以保(增)温为主的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建设,以避雨、防虫为主的棚架、防虫网建设,以节水、节肥、节药为主的喷滴灌设施,工厂化育苗中心、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标准菜园、果园、茶园、桑园、油茶园、楠竹园建设,到2020年,分别完成标准菜园、果园、茶园、桑园、油茶园、楠竹园建设3、3、3、1、10、5万亩。规划期内,每年新增农业设施面积5000亩。
大力推进湘潭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好九华农机产业园,通过研发、生产、销售推广适应南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机具,努力构建中国南方最大、功能齐全的农机产业园,助推全市农业步入全程机械化的轨道。切实推广适用农机具,推行动力机械一机多用,大型机械实行社会化服务,专用机械实行专业化服务,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配送中心电子统一结算、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由互联网技术带动农业升级,重点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好“湘潭市农业信息网”,构建以市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域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的市、县、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四级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加强53个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实现湘潭市与全国涉农部门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到2020年,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60台/百户,各个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80%的种养大户都建有自己的网站(网页)。
大力扶持本地农业科研院所,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开展与湖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共建一批农业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建设好2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湖南省湘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蔬菜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生猪区域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技攻关平台。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示范建设,增强基层服务现代农业的手段。采取“科技示范园+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大户”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每个产业重点支持建设好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农业科技示范社,100个农业科技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服务到位率和农业科技普及率。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设立“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目录,针对制约“两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科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力量开展联合创新攻关,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研究,着力提升“两型”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广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畜禽水产规模健康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飞行器植保、稻谷干燥和蔬菜、油菜、水果、茶叶、湘莲、蚕桑、花卉苗木、油茶、楠竹等产业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立体种养生态集约高效农业新技术;果蔬商品化处理、保鲜贮运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低镉吸收水稻、蔬菜和经济作物新品种;污染耕地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重建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
加快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扩大生产规模,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规划期内,每年重点支持培育200个先进示范种养大户。到2020年,全市发展种养大户33000户,其中水稻、生猪、蔬菜种养大户各1万个。
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回乡从事农业创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到2020年,全市共发展家庭农场3500个,其中水稻、生猪、蔬菜种养家庭农场各1000个。
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提高农民合作社运行质量。到2020年,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2500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达到100个,水稻、生猪、蔬菜、农机合作社各500个,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73%。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大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着力打造粮油、畜禽2个300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共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2家、过20亿元的企业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过5亿元的20家、过1亿元的100家。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序推进“113”行动,即“1个清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清单;“1套体系”,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建设;“3化机制”,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机制、重点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化管控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三品一标”认证奖补机制。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追溯试点。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到2020年,制定农业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100项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商务部湘潭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带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延伸到基地、村组的监管网络。在抓好种子、农兽药、化肥、饲料等农资质量和产地环境监测的同时,重点对大宗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测,督促和支持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强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强化农产品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增加农产品“三品一标”的个数。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农产品达到340个,“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30%。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举办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展销和展览会,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丰富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搞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后的维护、使用和管理,切实维护好“三品一标”的品牌公信力。加强对农业品牌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做好农业品牌商标、商号、标识、域名的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保证农业品牌的质量和信誉。到2020年,培育100个产值过亿元的知名品牌。
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考核制度,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面积不低于177万亩,耕地保有率达到100%。完成对37.3万亩镉超标污染耕地进行分类修复治理,达标区18万亩,管控区15万亩,替代生产区3.7万亩。
开展湘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崩岗治理等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湘江流域湿地保护,加强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加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2015年底前,全市湘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退出养殖。
科学施肥,严格控制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性农药,推广使用洁净、方便的生物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大力推行物理、化学、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科学使用农膜,控制农膜用量。
重点在湘江、涟水、涓水流域湘潭段沿岸5公里内的重点村镇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净化水源、净化农田、净化庭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工作目标。
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推进农业无公害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大力发展规模生态畜禽养殖和健康标准化水产养殖,大力加强有机肥料生产供应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立体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绿色农业体系。积极探索发展“四节五型”模式,即在资源节约上坚持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并重,探索节地、节水、节投、节能“四节”模式;在环境友好上坚持清洁生产与清洁生活并重,探索绿色环保种植型、规模生态养殖型、观光休闲体验型、废弃物综合利用型、资源环境修复治理型“五型”模式。到2020年,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由2014年的95.32、1.1公斤下降到80、0.8公斤,畜禽屠宰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农村沼气池发展到12.5万口,生产有机肥300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重点推进“5个10”工程,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即建设10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加工物流园,1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10个标志性美丽乡村(农业公园),10个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标志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重点建设好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荷塘现代农业示范园、韶山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湘潭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湘乡核心区、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韶山农产品加工园、荷塘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花石湘莲加工物流园、九华农机产业园。
重点建设好雨湖姜畲万亩特色蔬菜产业示范片、云湖桥现代生猪生态养殖产业示范片、花石万亩湘莲观光农业产业示范片、韶山核心景区休闲农业产业示范片、姜畲双季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示范片、碧泉潭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示范片、东郊万亩高产优质稻产业示范片、杨嘉桥—乌石高效生态茶叶产业示范片、伍家花园两型都市农业产业示范片、金薮—月山万亩高效油茶产业示范片。
实施龙头大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企业重组、联合发展,建立产业联盟,重点打造10个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立足“山青、水秀、地干净、人文明”目标,坚持“规划引领、连片推进、产村一体、特色鲜明”的思路,抓好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创建村、帮扶村建设,推进韶山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力量沿107、320国道打造梅林桥、姜畲、东郊、银田、盘龙、昭山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到2020年,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村道路建设。规划期内,按照“先通达,后畅通,逐步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三纵五横”农村道路网络,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通达能力的农村公路网络。以“公路到村”为重点,实施通达工程,提高通达能力,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以“油路到乡镇”为重点,实施畅通工程,改善通行条件,全民提高市县城区、各个乡镇的道路等级,建设市县区与各个乡镇、各乡镇之间30分钟通达的快速道路网络。同时,结合土地整治、土地改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机耕道路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增加800公里。
农村安全用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地区差异、地形条件等因素,通过采取新建、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
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善供电网络,电力系统由村内配电中心统一调控。鼓励居民使用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提高收视质量,宽带用户达到80%以上。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制定生活垃圾的分类集中收运处置实施方案,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户集、分类、村收、镇运、县(市、区)处理”的模式,垃圾分类减量处理,集中统一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突出加强城郊农村等重点区域生活垃圾治理。
生活污水粪便处理。采取分户建立坡梯状三格式污水处理池处理方法,生活污水粪便处理后,根据居民点周围实际情况回田或排入鱼塘。
亮化工程。主要在通乡、通村道路两旁配套安装太阳能和LED节能路灯,村镇公共活动场地安装太阳能和LED节能路灯。
美化工程。①村镇人居环境美化。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对危房、简陋差乱建筑、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进行拆除;加强村镇用水、用电、用气、通信、网络、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村镇建筑物外观装饰,规范广告牌、路牌的设置。②散居农户人居环境美化。鼓励新建住户就近向各村小组、村镇集中;农户在原宅基地上新建住宅,以二层楼为主,体现当地特色建筑风格;拆除房前屋后临时搭建的各类破旧杂物棚,在房屋周围进行植树绿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思想、队伍、作风、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干部和党员在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中的带头能力。
加强村民素质教育。把市内农民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确保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加强村民自治。全面落实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制度,对涉及村里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要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参与讨论和决定。
㈠成立“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安排和具体任务的落实。
㈡设立“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由市农业委牵头,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工作高效”的原则,整合农业、畜牧、农机、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部门部分职能,抽调专门人员,安排专项经费,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协调和任务落实。
㈢成立“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国家有关经济、技术、管理专家,以及市内老领导和老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重大关键经济、技术、管理问题的决策咨询和诊断指导。
根据本《规划》,编制各有关专项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将本《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积极开展各县(市、区)“比、学、赶、超”创建活动,建立示范区工作激励、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实施目标,落实工作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强检查监督和年度考核。市委市政府把示范区建设工作作为对各县(市、区)及市直机关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建设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制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加快推进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改革突破口,2015年在全市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确地到户、确权确股不确地,为推进土地流转奠定产权基础。对农村集体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重点明晰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适应农业规模经营需求,探索推进有组织性的成片、成规模土地流转新模式。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运作。鼓励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依法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通过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明确经营规模上限控制,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非粮化”,严禁“非农化”。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其步入发展快车道,围绕拓展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休闲农业发展,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
主动适应湘潭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新建农村地区经营网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支持小额公司规范发展,加快建设市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品种和信贷管理模式,确保农业信贷总量大幅增长。大力支持涉农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增加农业产业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共保体,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切实加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完善保费补贴和理赔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粮食、生猪、蔬菜、湘莲、沙子岭猪等价格指数保险,健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规范农险市场秩序,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市、县(市、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纳入市、县(市、区)正常财政预算,由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办公室统筹管理。优化财政资金支持结构,着力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人才培养、农业风险防范等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形成引导效应。
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现量补贴实行精准补贴,增量补贴主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行以奖代补和机插秧作业补贴,对列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运输、处理与利用的相关机械,列入农业机械产品购置补贴目录,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实施农业重大技术补贴政策,采取物化补贴方式,推广一批对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或防灾减损效果显著的重大技术。
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作用,采取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继续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谋划新的金融扶持措施,不断拓展金融服务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专业支持农业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合作社的发展。
根据区建设发展规划,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在预算编制和项目立项环节整合资金,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和部门分。